供給側改革,供應鏈金融后又一宏觀政策機會
2016-04-15 00:00:00
1563
“供給側”11月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高頻詞。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從《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到《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供給側改革”都被反復提及,顯然它已成為當下中國經濟領域里的最熱詞。
為什么要推動供給側改革?
對于“供給側”,習大大原話是這樣說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人民日報進行如此解讀: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GDP增速”那點事兒上,增速稍一下滑就叫囂“中國經濟不行了”。其實,中國經濟表面上看是速度問題,但根子上看,卻是結構問題。
中國在長期形成的粗放式發展慣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業和一般制造業形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加強“供給側改革”,表明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作為連接供給和需求兩端的紐帶,提供服務的物流業,與生產生活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現在中國物流外包比例在上升,物流服務個性化要求在增長,物流專業化、標準化、智能化在推進,但物流業本身不能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有效供給。比如制造業精益物流、電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鏈物流、農產品物流、?;肺锪?、特種運輸、醫藥物流、應急物流等等。許多產業的轉型升級,都認為物流是瓶頸約束,2013年,中國制造業與流通業的物流費用率為8.4%(制造業9.1%,流通業7.8%),而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5%。中囯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近10年,一直不低于16%,而發達囯家一般控制在8%至10%,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2014年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排在28位。